旅行資訊
去一趟花60萬 中國人為何喜歡到這個不毛之地旅游
- 2018-01-10 16:28
- 來源:互聯網公開信息
說到元旦、春節期間旅游,很多人會想到去泰國,再遠一點,可能去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新西蘭。但最近,南極旅游突然火了。11月開始,南北極旅游進入活躍期。今年,中國人流行北極看極光跨年、南極迎新春。元旦、春節是極地旅行的兩個高峰。
暫不說高昂的費用,此前中國游客去南極旅游,要經歷一次漫長的旅程。雖然南極不需要簽證,但是大部分人是從阿根廷的烏斯懷亞港口出發,這里離南極最近。而且,烏斯懷亞港口每年艙位都比較緊張,很多人都是提早訂票,而且到阿根廷簽證也麻煩。
但昨天晚上(12月16日),一架從香港起飛的商用飛機在南極降落,這是首架運載乘客平安飛抵南極中國航空飛機。今后,中國游客去南極,將會便利得多了。
中國商用飛機首次降落南極
據環球網報道,12月16日晚,一架中國飛機平安著陸在南極洲狼牙機場2500米跑道上,實現了中國商用飛機首次飛抵南極洲。這架商用飛機由海航公司提供,共乘載22名中國乘客。
這架航班從香港出發,經15小時飛行抵達南非開普敦補給,再經過5.5小時的飛行后降落在南極的冰雪跑道上,開創了由中國航空飛機運載乘客平安飛抵南極的新歷史。
據悉,該團簡單調整后還將乘坐雙水獺飛機,將跨越世界上最寒冷、最荒涼和最干旱的白色大陸,經5-6小時飛行,抵達南極點。
該團中的一位海航高管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南極游客的數量已排在全球第二,但遺憾的是,中國并沒有掌握南極的旅游資源,更沒有南極旅游規則與制度話語權。迄今為止,具有國際南極旅游組織營運資質的上百艘南極游船中,沒有一艘是中國的,空中航線也沒有中國飛機。中國游客要到南極,只能在國內組團,再外包給外國公司來運營。海航此次組團,經歷了長達十年的調研、考察與安全起降試飛。
中國成為南極游第二大國
九年增長近40倍
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是南極旅游的最佳時期。近年來,隨著極地旅游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前往南極嘗鮮。央廣網11月29日報道,時下,眾多旅行社都在爭先恐后地爭奪這一高端旅游市場,因為“有錢又有閑”的中國大叔和大媽們正變得越來越多。根據國際南極旅游組織協會統計數據,極地旅游近年來在中國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
以登陸南極的中國游客數量為例,2016年,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赴南極旅游客源地,僅次于美國。從2008年的不足100人次到2016年的3944人次,九年時間里增長了近40倍。
隨著市場需求增加,南北極旅游的線路產品日益多樣化,價格也差別很大。某知名旅游極地探險事業部總經理張雷介紹,南極游價格整體高于北極游,尤其到南極點一般要60萬左右。
近年來,參與極地旅游的游客群體也正從專業化、高端化、相對高齡化,向年輕化、個性化轉變,張雷對此深有體會,“最早的時候,客人年齡層比較高,55歲以上,現在去的人數增加,平均年齡層下降了10歲左右。”
而東方網12月15日報道,攜程旅游發布的首個年度《中國人極地旅游報告》顯示,2017-2018年,南北極旅游報名增長2倍,人均花費超5萬元,客源群體從北上廣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散。南極、北極、極光線路增加到1000多條。
攜程旅游數據顯示,南北極產品在客群年齡上呈現兩極化,南極產品的主力是大爺大媽,年齡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客群占到58%。而北極極光產品則以90后年輕人為主,19~35歲的人群占比超過5成。
旅游業會破壞南極嗎?
盡管中國南極旅游發展勢頭強勁,然而,國內社會各界對南極旅游始終有著不同聲音。有人擔心大量游人涌入南極,會對當地環境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甚至認為大量游客參訪考察站“會影響科考站的正常運行”,因而疾呼:南極旅游必須經嚴格審批和管控。
早在2015年,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就發文表示,事實上,對南極的環境監管非常嚴格。南極是世界公認屬于全人類共有的最大自然保護區,也是迄今全世界唯一 一個有著較為完備的國際條約與法律體系嚴格規制的地區。這些法律法規均產生于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Antarctic Treaty Consultation Meeting,縮寫ATCM),隨后有《保護南極動植物議定措施》(1964)、《保護南極海豹公約》(1978)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公約》(1980),以及1991年《南極條約》30年期滿之際出臺的《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即“馬德里議定書”。
“馬德里議定書”繼承了“南極條約”中關于“凍結領土爭議”和提倡“和平利用南極”的精神,突出了保護南極環境對人類共同利益的意義。規制最多最全面的,還是南極科考活動,尤其是一系列為其服務的后勤支援,包括南極基地設施工程、物流車械和人員野外活動等。
南極陸上礦產資源開發全面遭禁之后,科考和旅游無疑成為人類在南極地區最為現實的兩大活動。不過,與科考活動相比,通常旅游觀光活動對于南極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顯得短暫和輕微得多。例如,游客走馬觀花全然不會產生類似工程建筑所致對南極地貌和植被的重大改變與傷害,也不可能帶來如同美國轉手澳大利亞后廢棄的南極威爾克斯站堆積成山的數以百萬立方米計的“廢棄物遺產”。
至于不良個案的出現,因為人員素質的差異性,無論考察隊還是旅游者,各國都難以杜絕,正因如此,環保教育始終為各南極國家所鍥而不舍。
此外,南極考察站是開放型設施,“歡迎”的大字招牌豎列各國站前,約定成俗,除了不便公開的去處之外,任何國家的考察站都不會將來訪者拒之門外。而通常游客逗留站上的時間和活動范圍都非常有限,主要用于購紀念品、蓋紀念戳、拍照留念等,不至于擾亂考察站正常工作與科研秩序。
據環球網報道,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是上述中國商用飛機上唯一一位學者。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參與南極治理,不僅將擴大世界各國的代表性,也將更好地推進南極的科技合作、環境保護與相關國際條約的履行。
相關推薦
- 游客赴南極旅游 須先簽環保承諾書 2018-02-08
- 機票預訂最高自減12% 2017-07-07
- 各國最期待中國游客 俄羅斯將會不斷簡化入境的手續 2017-11-29
- 英國旅行行前準備 2017-09-04
- 預計每年近600萬中國人赴歐洲旅游 消費將達1500億 2017-07-09